诗词大学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568|回复: 6

【绝美中国】164.袼褙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8-7-11 09:43:5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【绝美中国】164.袼褙




用碎布或旧布(铺衬)加衬纸一层一层地粘在一起裱糊成的厚片,或者用熟麻,多用来制作布鞋、纸盒、书套等物。





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8-7-11 09:44:26 | 显示全部楼层
解释


用碎布﹑旧布糊成的厚片,多用以制布鞋鞋底。


纸袼褙:指纸板。有时用来引申指材料不结实。例一:妻子见丈夫要把装牙膏的纸盒扔掉,忙说别价,那纸袼褙(儿)我留着有用例二:老张指着新买的挂衣橱对老伴说你瞧,这隔板跟纸袼褙似的。真糊弄穷!





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8-7-11 09:44:46 | 显示全部楼层
谈鞋论足


人之身体踝骨以下部分称为足,俗称脚。有天足、尖足、金莲、平足、解放足之别。鞋是穿在脚上走路时着地的东西,又称履、屐。按照用途和制作的不同又分为靴、趿拉、草鞋、 、皮鞋、布鞋、绣鞋、毡鞋等。趿拉又称拖鞋。木制趿拉又称木屐或趿拉板儿。草鞋是我国南方农民用稻草编制的有底无面鞋。 为我国东北农民用当地"三宝"之一的 草和兽皮制作的冬季保暖防水(雪)鞋,其特点是轻便、结实、耐穿、养脚、吸汗,很适合冰天雪地用,颇受当地野外劳动者青睐,有诗为证:"参以寿富人,贫者不获餐。貂以荣贵人,贱者不敢冠。唯此草一束,贫贱得御寒。"
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8-7-11 09:45:10 | 显示全部楼层
裹足


足是支撑自身全部重量的,其底面本来是前宽后窄的狭长形。但我国唐宋以后的千百年间曾以女人的尖足为美,所以那时的女子从儿童时期就开始缠足,即用布帛制成的裹脚布(简称"裹脚"--依照年龄不同大约长度在5~8尺,宽度2~3寸)将大拇脚趾以外的几个脚趾用力向脚心方向紧紧缠束,直到其余四个趾头都弯曲至足底,整个脚形变成前尖后宽的锐角三角形为止。最小的脚被称为"三寸金莲"。缠足是很痛苦的,缠过足的老年人讲:"那是一种钻心的痛"。俗话说:"小脚一双,眼泪一缸"。缠过足的妇女不能干任何重活,只能干针线和围着锅台转。


作为母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受罪,为什么还要执迷于缠足呢?其实她们的心情是很矛盾的,既心疼自己的孩子,又不得不为之。因为当时的缠足"人人相效,以不为者为耻"。大脚片儿(天足)丫头是丑的代名词,是嫁不出去的,所以就有了"娇女不娇足"之说。


旧社会妇女视自己的小脚为隐私,从不公开裹脚布,平时做针线或休息都要将腿盘起来,将小脚压在双膝之下。坐下从不双腿伸直,以脚"示众",那样会被视为少教养,没礼貌。


这种陋习究竟始于何时?其说不一,有的说始唐,有的说始于宋。周总理曾说过是宋朝开始。《辞海》注释"相传南唐李后主(937-979)令宫嫔 娘以帛缠足,令纤小作新月状,由是人皆效之"。到了宋朝,男人推崇女人之柔美,所谓"一步三摇,一声三叹"。实际上缠足的女人,全身的重量都落在双足根上,走起路来不得不扭腰摆臀。对此,今天的文人也许用性感来形容。小脚妇女如此表象,是被社会摧残的结果,可是却得到了推崇者的欢心。


宋代的名诗人还留下了赞美小脚的诗篇。后来《水浒》里也有小脚的描述。如此看来,这种陋习是否可以说始于唐,盛于宋呢?以后历经数百年,到了太平天国时,曾禁止缠足,天国女兵带头不缠足。清末康有为、梁启超也倡导禁缠足,但都未成功。满族妇女是不缠足的,解放初期见到很多东北农村老太太还保持着大脚、旗袍、翘髻的典型特征。回溯到1644年满清入关后,顺治和康熙都曾下谕禁止缠足。强调"违者罪其父母"。但民俗难移,康熙禁足四年就收回了成命。此后,不仅汉人未禁得了,关内一些满人也受到了传染。我所在的村里有一大户是满族旗人,解放初他家的孩子们还和自己的父亲叫"阿玛",保持着满族的传统,但该大户的妇女都和村里的汉人一样缠足。


我的母亲、姥姥、太姥姥都是小脚。太姥姥的脚小得很。她生前一直穿一双小靴子。老人家的小尖足靴看上去很精致,很像一个竖置的平行四边形。前脸绣着花,口边镶着花绦子,后跟儿为木制,走起路来"咯噔、咯噔"地响。自从老人家过世以后,我再未在任何地方见过那样的小靴子。
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8-7-11 09:45:30 | 显示全部楼层
裹足解放


辛亥革命成功后,1912年3月13日孙中山发布总统令"劝禁缠足",此后中国妇女逐渐开始觉醒,但中国幅员辽阔,政令不畅通,加之千年痼疾难移,所以禁足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。我的母亲及其同辈人都是辛亥革命成功初年出生的,照样没能逃脱缠足的厄运。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人民政府还在为禁足而努力。1950年7月15日政务院下达《关于禁止缠足的命令》称:"查我国尚有一部分妇女仍有缠足的现象,这是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,且有害于妇女的健康,妨碍妇女参加生产,必须加以禁止"。这样,随着新中国前进的步伐,年轻妇女缠足开始绝迹,老年妇女也大胆放了足。从此妇女们纷纷走出家门参加劳动,从而得到了彻底的解放。所以眼下90岁以下的老人几乎见不到小脚儿了。当初一部分中国放足的妇女,虽然脚得到了解放,但由于脚骨变形,已很难恢复自然原状,大都成了异形足,形似滚圆的地瓜,所以人称白薯脚,通称解放脚。
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8-7-11 09:45:50 | 显示全部楼层
袼褙制作原料


不论什么脚,一般都离不开鞋。旧时的鞋又大都离不开袼褙。所谓袼褙就是以旧布片粘贴而成的布壳子,类似于现今常见的纸板(纸壳子)。它是过去农村妇女做鞋的必备材料。农村将其制作过程叫"打袼褙"。家庭妇女们将家中穿过用过的旧衣物,拆洗分类后摊平,称为" 扯",它是打袼褙的主要原料。


打袼褙的操作,首先准备一块表面平光的木版(家乡的妇女们多以饭桌或旧衣柜盖板代之),再准备一些糨糊和窗户纸,板面擦净后在整个板面上均匀的刷上一层薄薄的糨糊,先糊满一张窗户纸,然后一次将一块块 扯平匀地粘贴上去。注意要边缝衔接,不能重叠。第一层粘贴满以后,再将其上面刷上一层糨糊,按同样的方法贴第二层、第三层(一般可贴3~5层)。贴好后将其放到室外晾晒,待干后从板面上揭下来就成了袼褙。


旧时普通农家的鞋子(皆为布鞋)都由妇女们手工制作。做鞋的原料有布料、线绳(麻绳)和附料。要想做一双可脚的鞋子,首先要有一副好鞋样子。好活计(好女工)的妇女,看着脚形就可以剪出一副合适的鞋样来,否则就得剔(替)别人现成的鞋样子(复制)。鞋样儿由鞋帮和鞋底样两部分组成。
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8-7-11 09:46:28 | 显示全部楼层
做鞋工序


开袼褙


有了袼褙、布料和鞋样儿就可以开始做鞋了。做鞋的头道工序就是开袼褙,即对照鞋样儿分别裁剪出鞋帮和鞋底儿的袼褙片,然后分别裁出鞋里、鞋面、鞋底面布和沿鞋口的边条(沿边布必须裁取斜纹的)接着将里面、袼褙和各层底片都粘接起来,压平。晾干后就可以进行纳鞋底、沿鞋口(绲边)。


纳鞋底


纳鞋底主要用针锥子、线绳子。要求用力均匀,针脚整齐、横成列、竖成列。鞋帮和鞋底的工序分别完成后就开始绱鞋。


绱鞋


绱鞋开始之前,鞋帮前后要稍加整形,然后将鞋帮和鞋底前后尖端的中心部位连接并固定起来,就可以开始绱鞋。


定型


绱好后就是最后一道工序--定型。一般可分湿沙定型法和鞋楦定型法。沙子随处可取,鞋楦则要到集市上买得。自做布鞋分夹鞋、棉鞋。按鞋口分尖口、圆口、方口鞋;按鞋底可分千层底和毛底鞋。棉鞋又可分一皮脸、二皮脸。至于学龄前儿童鞋,五花八门类型更多,此不列举。


现代生活影响


随着科学的进步,轻工业的发展加上城乡交流的畅通,市场上供应着各种物美价廉的鞋子,所以农村人已很少自己做鞋了,因此袼褙也基本淡出了生活舞台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站点统计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诗词大学

GMT+8, 2024-3-29 04:26 , Processed in 0.071803 second(s), 14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